挑战与激荡、变革与转型、丰盈与匮乏、希望与奋进……中国茶行业一言难尽的2014就要收起她最后一瞥眼眸。在这里,我们用纸媒的平面空间为您浓缩过去的365个昼夜,发生在茶叶中国的那些值得记住的人物、事件、声音。请看——
1.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大国外交中, “茶”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经济载体。
2014年4月1日,比利时布鲁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借茶和酒来阐释中西方关系: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位品人生。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6月5日,北京中阿合作论坛,习近平提出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而茶,是千百年来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之一。
7月16日,巴西国会,习近平在演讲中特别谈到:200年前,首批中国茶农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巴西种茶授艺。中巴人民在漫长岁月中结下了真挚情谊。
茶周刊点评:“茶酒论”彰显了文化自信,“一带一路”铺设了起飞跑道。中国茶既要借势,又要造势。因为我们就是“中国势力”的一部分。
2.经济换挡调速,中国茶叶开始适应“新常态”。
新一届政府强调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中央八项规定”执行持续深入,构成了政策环境的重要约束性力量。政商高端茶市场的凋亡不可逆转。与之相呼应,基数最大的大众茶市场成为茶企未来决胜的主战场,走大众化路线的茶品茶企成功逆袭。理性回归,茶业之幸!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茶业在政策和市场推动下,转型发展已经初现端倪。回归大众市场、回归理性价格正在构筑自己的“新常态”。
茶周刊点评:一个“态”字,提醒茶企内外兼修、缺一不可——把握经济新常态,主动调整心态、摆正态度。
3.“万里茶路”激活,成为融通古今、联通中西的发展契机。
2014年11月,第三届“万里茶路”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场峰会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万里茶路”与新世纪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联通两国的“世纪动脉”。历史上,贯穿中蒙俄、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万里茶路”如今被激活,茶成为连接“万里茶路”沿线数十座城市的灵魂,“万里茶路”也成为中国茶业一个重要的复兴、发展契机。
茶周刊点评:当年邓小平在中国南海划了一个圈,开启了30年改革开放的宏伟诗篇;今天习近平在欧亚大陆画了一张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繁荣的蓝图。此时怎么能没有中国茶叶的身影!
4.“有机茶”越来越混得脸熟。
政策层面,2014年4月,国家重新修订的、被称为“史上最严版本”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实施,有机认证和管理更为严格。生产领域,“有机茶”从概念到产品受到越来越多茶企的重视,一批先行者在茶园认证和管理上大步向前。市场层面,“有机”概念认知度提高,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与生态的关注。这三股力量在悄然改变以往的种植模式,在不断扩大着有机茶之乡、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茶周刊点评:我国食品安全分“无公害”、“绿色”、“有机”三个等级,“有机”代表了最高等级。我们离最高等级的实现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无疑,今年的茶叶安全较上一年确实进步了。
5. 中国茶业的青春力量正日益显现,不可阻挡。
有人说,不着急让年轻人喝茶,等年龄到了,他们自然就会坐到茶桌前。
对这样一个等于没说的消极无为观点,中国茶业的年轻群体用他们集体崛起的身影告诉世人:时不我待,我们来了。
不论是电商领域的风生水起,还是新潮时尚茶馆的破土而出,抑或是自媒体的发声、新茶器的推出,以及互联网思维、新媒体营销的试水,年轻群体以青春的力量、时代的风格、崭新的形象“代言”自己,勾画出青春的茶叶、茶园、茶桌、茶理想。他们的自觉自主在告诉父辈茶人——年轻人做年轻事,这才是时代。
茶周刊点评: 青春之“青”脱不开青涩,但青春之“青”孕育春天。
6.《茶叶江山》书写了茶人的文化自觉。
由茶叶复兴创始人周重林联合弘益茶文化品牌创始人李乐骏合著出版的《茶叶江山》,为2014年中国茶业吹入一股强劲的文化新风。
《茶叶江山》是行走中国茶叶版图的“接地气”之作,对茶历史的关注落在平凡的茶人,为茶文化的体认提供了鲜活的当代细节,又把众筹出版闹成了一次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播,很青春地体现了“书写的力量”。
茶周刊点评:或许多年后人们才更清楚《茶叶江山》与以往历史呓语书写的不同。
7.新资本、新面孔进入茶界。
2014年3月,柳传志佳沃集团携手龙井茶,正式进军茶领域;10月,百年老字号荣宝斋正式成立荣宝斋茶文化(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剑指普洱茶;而马云、李连杰共同投资的北京太极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也推出太极禅系列普洱茶。
另一方向,各种形式的品茶会,开始频繁出现在汽车、金融、地产等人士圈子。传统意义上的茶界之“界墙”在消失,外边的资金在涌入,里面的活动在走出。
茶周刊点评:经典为超越而存在,传统为颠覆而存在。界限被打破,空间才拓展。
8.广州、太原茶商停业,转型之路何在?
2014年10月23日,广州芳村茶业城300多家商户集体停业,抗议不合理的租金上涨。其后,太原一家茶城的商户也因同样原因停业。透过2014年这个独有的现象,人们看到背后多重矛盾交织的问题积累。芳村商圈多年存在的茶叶投资与投机行为在潮退之后难免裸泳,三公消费的萎靡让没有市场根基的企业愈加困难,而地租成本的刚性上升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芳村停业最终以管理方推出新的续约方案和费用收取标准而暂时告一段落。但只要茶叶投机行为存在,暴涨暴跌就难以避免,市场转型也就难以实现,停业抗议就可能重演。
茶周刊点评:停业抗议是负面新闻,谁也无法回避。但如果能引起行业重视,积极寻找“新常态”下的新出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关键是要变,刮骨疗毒,忍痛也要变。变则通,通则活。
9.鸡缸杯太任性,蔡金华茶仓太火爆。
2014年7月18日,上海藏家刘益谦现身香港苏富比,以2.8124亿港元成功拍得鸡缸杯;然后在举世瞩目下,用这个天价鸡缸杯喝了口茶。此举瞬间引爆鸡缸杯,景德镇仿制订单爆满,淘宝随即卖出超过230万个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的鸡缸杯。而后,鸡缸杯也出现在茶馆资深茶人的自备杯具里。
同样在2014年,一篇文章《7千吨30亿元65亩地,探秘东莞藏茶人蔡金华的茶仓》,7000吨战略物资般的藏茶让开眼界的人目瞪口呆,也让蔡金华火遍中国茶界。除了藏量之巨,更让人关注的是蔡金华的茶叶梦想——以他的天得茶业为基础,他想建立全国一流的茶叶交易集散地、设立一个茶行业专属的拍卖体系。有人评论说,如果这一切最终能够全部实现,那么蔡金华的“茶叶帝国”对整个交易流通模式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茶周刊点评:不论是鸡缸杯还是茶仓,我们都把它收藏在茶叶中国的历史中。岁月才是最任性的。
10.“双十一”茶叶电商销售再创奇迹, 互联网在加速改变茶产业。
2012年“双十一”,3000多万元;2013年“双十一”,9000多万元; 2014年“双十一”,前100名茶企销售额总和已经突破两亿。从短短三年茶业电商“双十一”销售的奇迹般增长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对茶产业的巨大改变:一是对传统茶叶流通思维和模式带来巨大的现实冲击;二是吸引众多茶叶商家纷纷触电试水,企业触电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已是大势所趋。电商成为茶产业未来重要的销售渠道已经不可逆转,并将对传统流通模式与格局带来深刻影响。
茶周刊点评: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因为犀利。
11.普洱茶再度上演价格过山车。
2014年春节后,以大益马饼价格的剧烈震荡开始,普洱茶在2008年价格过山车之后,再度上演跌宕起伏的活剧。在价格下跌稳定之后,最后接盘者遍体鳞伤。
有指责大益此举意在与渠道争利,有辩解说大益意在挤掉泡沫、打造终端。相映成趣的是,尽管今年普洱茶市场动荡低迷、不少直营店关张,但核心产区古树茶保持坚挺与稳定。
不论怎样,真枪实弹的活剧还是成本太高。中国茶人该明白,如果背离了茶叶的根本属性,置经济规律于不顾,不论你是“茶股票”,还是“茶期货”,最终必将被规律教训。如果不知道后果有多严重,建议上网搜索、了解一下几百年前郁金香带给人们的噩梦吧。知识改变命运也还适用于茶行业。
茶周刊点评:未来,普洱茶的震荡会不会波及古树茶?答案不在时间那里,答案在贪婪的人心中。是风在动还是旗在动?是心在动。心不止,荡不息。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