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成本高、利润低。”在我市大多数茶叶企业看来,夏秋茶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也导致贵阳很多茶企重春茶而轻夏秋茶。业界估计,全市每年夏秋茶至少有80%的茶青被白白浪费掉。
如今,贵州省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跃居全国第一。在做好名优春茶销售的同时,看好夏秋茶的潜在市场,我市部分茶企开始谋篇布局,建精致茶加工厂,加大夏秋茶利用。
由于利润较低,贵阳茶企基本不采摘夏秋茶,这致使超过80%的茶青被浪费
这几天,开阳南贡河富硒茶叶公司总经理江冬才格外忙碌,年底公司的精制茶产业化项目就要建成投产了。为确保夏秋茶原材料充足到位,他正加紧与其他公司对接。
今年5月13日,江冬才与湖北利川金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投资3000万元,在开阳县建设年产5000吨出口精制茶及名优茶加工项目。如今,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然而,原材料的收购却让他犯了愁。
在贵阳,茶叶市场向来就有“一季茶叶吃一年”之说,价格高的春茶上市后,夏秋茶就基本长在树上无人打理。
夏秋茶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同样令开阳紫江富硒茶业公司法人吴俊宏感到十分可惜。虽然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夏秋大宗红茶的利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公司的夏秋茶年产量约5万斤,但利润仅占公司总利润的10%左右;而在福建等老茶区,夏秋茶利润要占到企业总利润的30%。
“只有接到订单公司才会采摘,受市场的影响,今年的订单量在3万斤左右。”吴俊宏说。
由于利润较低,开阳县很多茶企并不采摘夏秋茶。据开阳县茶办相关负责人刘江介绍,目前,全县茶业种植面积17万亩,投产面积4.2万亩,茶业企业65家,采摘利用夏秋茶的只有三五家。“受订单影响,今年夏茶只有一家公司采摘,秋茶只有南贡河、紫江、百花等公司在采。”刘江说。
事实上,不仅是贵阳,夏秋茶利用率低在整个贵州省普遍存在。数据显示,到2013年贵州茶园总面积6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综合产值152亿元,居全国第八。目前,我国茶叶年总产量约为50万吨,向国际市场出口约为20万吨,未来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将超过35万吨,存在着至少15万吨的供货缺口;而在国际市场上,茶叶出口的主要品种为精制加工红茶。
在江冬才看来,将夏秋茶加工成大宗红茶出口是一笔巨大的资源,以他们公司的生产线为例,2015年投产后即可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实现利润上千万元。“而现实状况是,贵阳至少有80%的夏秋茶被作为茶园的绿肥浪费掉了。”江冬才说。
贵阳部分茶企实施精制茶产业化项目,试图将之前的“鸡肋”变成“宝藏”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有贵州茶企开始利用夏秋茶,贵州贵茶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公司副总经理牟春林介绍,通过技术攻关,公司产品“绿宝石”已经可以实现跨品种、跨季节拼配,每年的采茶期120天。
“根据春茶、夏茶、秋茶的不同配比,我们将产品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一级绿宝石市场零售价在380元/斤左右,目前夏秋茶产量占到55%,公司在全省协作生产厂家已经达到14家,今年计划发展到20家左右。”牟春林说。
2005年起,红枫畜禽开展推广夏秋茶机采。目前,公司夏秋茶产量在300吨左右,利润占到总利润的50%。据介绍,在夏秋茶采摘方面,一台茶机,每天可以采摘茶青8000斤,按每人1天100斤茶青的采摘量来算,可以抵得上80个人。加工成大宗茶,每斤的价格6—7元,“有利可图”。“公司建有一个加工量在800吨左右的,每年还要到附近的茶厂收购500吨的茶叶。”公司负责人黄和平说。
“出口茶叶中大部分是低档的大众茶,国外饮茶并不像国内讲究那么多文化,他们喝的是个茶味。”谈到如何利用夏秋茶,江冬才这样说道。
江冬才认为,茶叶品牌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贵州很难直接学习福建安溪、武夷山、杭州等地的模式,“要改变只采春茶名优茶,放弃夏秋茶的模式,湖北利川县的模式值得学习。”。
利川有传统的红茶出口历史,主要是做大宗茶,对机采夏秋茶进行精制加工,分成100多个等级,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装箱出口。按照5元/斤的产值来算,每亩产值能达到5000—10000元。
“去年,我们在1000亩的核心区试点机采,卖给利川80万斤夏秋茶,今年我们引进了生产线,通过精制茶产业化项目,发动本地茶农采摘夏秋茶。待公司生产线投产后,按每斤10元来算,产值能够达到1个亿,其中有7000万元的收入将会直接返给茶农,也会直接改变他们对于夏秋茶的态度。”江冬才说,随着企业和茶农对于夏秋茶观念的转变,相信会有更多的精制茶厂出现。
(来源:中茶协网 责任编辑:admin)